匠心筑坝映湘西

日期:2025-09-08 来源:基础设施公司 作者:刘婧瑶 摄影:何云琦 字号:[ ]

湘西的群山,历来裹着一层朦胧的秘境面纱,云岭余脉间藏着无数岁月沉淀的故事。而在吉首市大兴寨,却有一道新的“脉络”正在群山间苏醒,随着一方又一方的混凝土顺着山势精准浇筑,大坝如巨屏般稳稳“扎根”峡谷。这颗悄然崛起的“水利明珠”,曾在深山峡谷中酝酿多年,如今终于揭开神秘面纱的一角,它不仅带着防洪、供水、灌溉的使命而来,更要为这片湘西土地,续写一段关于安澜与繁荣的新传说。

攻坚突破,用匠心筑起“平安坝”

从昔日的深山峡谷,到如今巍峨矗立的高坝,大兴寨水库的建设者们用汗水浇灌着希望,用实干铸就了这座丰碑。这颗“镶嵌”在武陵山脉尾端的水利明珠,正以稳固的根基、宏伟的姿态,静静等待着蓄满碧波的那一天,为湘西这片土地带来安宁与繁荣。

工程推进中,项目团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利建设“质量第一、安全至上,既要建好,更要管好,确保万无一失、长久发挥效益”的要求,将组织力量深度融入项目谋划、设计、建设全流程,以多重举措保障工程质量、加快建设进度、提升管理效率。围绕“打造能保百年平安的优质工程”目标,项目深入打造“致新谋远 合心之盾”党建特色品牌,以“党建 + 优质履约”为实践主题,创新思路助力工程“智慧建造”,形成“先锋驱动,匠心筑坝”的品质特色。

同时,项目部积极探索“双引双建”形势下的党建新模式,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、党员示范岗,组建党员突击队、党员服务队,以分区定责压实建设责任、推动优质履约,以 “个别带动整体”的实效,让工程建设各环节工作落地见效,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工程建设的“红色动力”,用匠心与担当筑牢守护民生的“平安坝”。

自项目开工以来,大兴寨水库建设团队秉持着“开局就像决战、起步就要冲刺”的劲头,勇敢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各种施工难题。在湘西山区“地无三尺平”的复杂地形制约下,项目党员同志们主动扛起攻坚大旗,带领施工团队以“逢山开路”的闯劲破解运输难题。面对坝体材料运输这一关键梗阻,党员先锋队主动请缨、冲锋在前,迅速制定“修旧拓新”双线作战方案:一方面对原有X036县道(总长6000米)开展全面养护修缮,通过平整路面、加固路基、优化标识,确保既有通道的通行稳定性;另一方面同步攻坚开辟近2109米长的盘山专用运输公路,克服山区陡坡、沟壑等复杂地形,同步建成两座便民桥梁与一座穿山隧道,并科学设置37个错车平台,为确保运输高效有序,党员团队进一步反复推演路线、优化车辆调度方案,全程盯守运输各环节,最终构建起 “主道畅通、支线互补、错车有序” 的立体运输网络,全方位保障坝体建设材料安全高效送达施工现场,为项目推进打通关键“生命线”。

进入混凝土浇筑高峰期,党员同志们更是冲锋在前,带头实行“白天+黑夜”轮班作业模式,以“连轴转”的干劲坚守施工一线。为攻克混凝土温控这一技术难点,党员技术骨干牵头成立创新攻坚小组,积极探索智能建造技术,主导研发并应用智能温控系统,通过在混凝土内部科学预埋冷却水管,实时监测并精准调控温度,将混凝土内部温差严格控制在正负2℃以内,有效规避裂缝风险。

在党员同志的示范引领与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,项目建设稳步推进,截至目前已累计浇筑混凝土38.4万立方米,成功实现坝体取芯无裂缝的高质量建设目标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“攻坚克难、敢打必胜”的责任与担当。

数智引领,靠创新打造“品质坝”

大兴寨水库所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,岩石破碎、溶洞发育,给基础施工带来了巨大难题。为确保大坝根基稳固,项目技术团队多次组织专家论证,精准定位地质薄弱点。在导流隧洞施工中,隧洞由进口明渠段、进口闸室段、洞身段、出口明渠段等组成,施工方严格按照“短进尺、弱爆破、强支护、勤监测”原则实施动态管理。面对不良地质条件、薄层水平岩层、溶洞等困难,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及施工方案,制定标准化管理手册,完善健全精细化施工体系,稳步推动施工进度。

在大坝基础施工时,针对岩溶问题,项目团队通过倾斜摄影数字化素描、现场原位试验结合三维数值模型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,深入研究岩溶区溶蚀裂隙空间发育特征及处理措施,采用一系列加固手段,对左右岸采用灌浆方法等,成功化解地质风险,为大坝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作为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重点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,大兴寨水库项目从建设之初便将数字化管理理念贯穿始终。在项目中控指挥中心,依托数字化、可视化平台,施工现场的形象进度、安全施工状况、施工质量水平及监测设备预警统计等关键工程指标可实时动态呈现;该平台还具备智能识别能力,能精准捕捉边坡隐患、设备运行异常等各类风险,并针对安全、质量、进度、环保等管理工作的数据载体,开展多重预警响应,为工程建设的高效推进与风险防控提供有力支撑。

在技术赋能施工的过程中,项目部参与研发的 “GIS+BIM全生命周期工程数字管理系统”脱颖而出,化身施工环节的“最强大脑”,凭借对工程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,助力攻克建设难题。如通过在运输车辆、振动碾上安装20台传感器,系统能实时收集碾压次数、行驶速度、铺料厚度等数据,还能自动生成质量控制图表,实现了对填筑工艺参数“秒级响应、厘米级控制”。为进一步强化项目现场安全管理与人员动态管控,现已配发95顶智能安全帽。借助该设备,管理人员可实时精准感知佩戴者的当前位置,清晰掌握现场人员的分布态势。当施工人员遭遇危险时,能第一时间锁定其具体位置,为快速救援、降低风险争取宝贵时间。同时,该智能安全帽还支持回溯查询人员历史活动轨迹,便于后续对作业路径、区域停留等情况进行复盘分析,为优化现场管理流程、提升安全管控效能提供数据支撑。在工地现场视频监控系统,可实现可视化远程管理,具备实时显示、视频控制、分析、录像回放、设备及权限管理等功能,能识别抓拍人员未戴安全帽、车辆超速等违章行为并推送告警。此外,开发的信息化数字建造系统中的档案管理模块,已经录入了397份工程资料、500张试验检测报告,构建起了从原材料到成品坝的全链条追溯体系,让工程质量全程可控。

效益凸显,以民生为要建“发展坝”

以民生福祉为根本,以发展动能为目标,大坝封顶绝非工程建设的终点,而是开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起点。这座“发展坝”的建成,将为当地带来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民生红利与生态效益,让幸福底色愈发浓厚。

在民生保障维度,它将成为守护城乡的“安全屏障”与 “活水之源”。过去,曾经,吉首市中心城区的防洪能力仅停留在“十年一防”的水平,洪水威胁始终是群众心中的牵挂。而随着大坝建成,这一局面将彻底改变,城区防洪标准将一举跃升至“五十年一防”,为群众筑起更坚固的安全防线,15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、800公顷耕地的稳定收成将得到坚实守护;供水能力也将实现质的提升,每年1.04亿立方米的供水量,既能满足吉首市城乡居民的日常用水需求,更能为周边农田灌溉提供稳定水源,让“水旱从人”的愿景照进现实。

在生态赋能维度,它将化作修复流域的“生态引擎”与节水示范的“绿色标杆”。水库建成后,水库广阔水域将成为峒河流域的“生态绿肺”,通过保障生态基流持续泄放、修复库周植被等举措,河流自净能力预计提升25%,珍稀鱼类将拥有更适宜的栖息家园;与此同时,工程同步修建的 46.56千米灌区干支渠,将推动节水技术落地见效,预计每年节水率可达30%,为当地打造“节水型社会”示范样板注入强劲动力,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双赢。

接续奋斗,加足马力跑出建设“加速度”

随着大坝主体工程迈入收尾冲刺阶段,项目建设即将开启新的关键篇章——全面进入金属结构安装环节。按照整体施工规划,团队将持续以高标准、严要求推进建设,计划于 2025年9月圆满完成主体土建部分的全部施工任务,为后续工程衔接与最终实现“保百年平安”的建设目标筑牢坚实基础。

“接下来,我们会紧紧围绕安全、质量、进度三大目标,确保早日实现下闸蓄水。”大兴寨水库项目负责人刘昆亮表示,建设团队将继续发扬“忠诚、干净、担当,科学、求实、创新”的新时代水利精神,从“平安坝”到“民心坝”,项目团队始终以“建一座大坝、守一方百年安澜”为标尺,用“一辈子负责”的匠心打磨每一个环节,在后续工作中,项目团队将把重心转向公路与渠系建设,以及金属结构安装等后续工作。努力把项目打造成“平安工程、精品工程、民心工程”,让大兴寨水库将如一颗璀璨明珠,镶嵌在湘西大地,更将源源不断为湘西州乡村振兴注入活水、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水安全屏障,在湘西水利事业发展史上书写下“精雕细琢、久久为功”的崭新篇章。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